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思(毛主席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是怎样写出来的?)

清平乐

六盘山

1935年10月

天高云淡,

望断南飞雁。

不到长城非好汉,

屈指行程二万。 

六盘山上高峰,

红旗漫卷西风。

今日长缨在手,

何时缚住苍龙?

1935年10月红军翻越陕甘宁交界的六盘山,“天高云淡,望断南飞雁”,“雁”是一个想家的意象,因为雁是传书的。一群南方人,为了革命理想,离开乡土往北走,越走离家越远,越想家。他们站在六盘山上,看着大雁向南飞去,都看不见了还在看。

“不到长城非好汉,屈指行程二万”,毛主席说,掰着指头算算,走了大部分路程,快到了。

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,是毛主席首创,以前没人说,大家都很喜欢。普遍认为这一句来自俗语“不到黄河心不死”,“不到...不”“不到...非”句式相同,而且“长城”和“黄河”都可以代陕北根据地,陕北在黄河边,陕北境内也有古长城,万里长城是为防止匈奴修的,东起河北山海关,西至甘肃嘉峪关。

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,像“不撞南墙不回头”“不见棺材不落泪”,小孩也说做不到就是什么,比如“你跑不到那儿就是小狗”。这类句子大部分是贬义的,据梁启超先生考证,“不到黄河心不死”来自古诗《公无渡河》。说古时有个老公公执意渡河,老婆婆在身后追着喊不能渡,他不顾老婆婆劝阻淹死了,老婆就哭了,“公无渡河,公竟渡河。堕河而死,将奈公何。”叫你别渡,你偏要渡,现在死了,怪不得别人。所以“不到黄河心不死”直接用在红军身上不合适。

毛主席把“黄河”改成“长城”,红军是军人,就要守长城去。他又把“心不死”改成“非好汉”,意义就不一样了。“好汉”是英雄人物,有正义感,这样就赋予这个俗语新的意义,这句话就完全是褒义的了,刻画了红军的英雄形象。

这样解释好像还不到好处,它主要来自《水浒》。在中国一提到“好汉”,就是梁山好汉。毛主席上小学的时候就喜欢读文学经典《西游记》《三国》《水浒》。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问毛主席怎么参加革命的?毛主席说我本来是个小学老师,被逼上了梁山。毛主席用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,告诉大家,我们是被蒋介石逼上梁山的,只有向前走。

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战争词,也是一首励志词,长城也成了励志的地方,今天很多人去爬八达岭,都奋力攀登,不怕困难,就是因为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这句话。当走不动了,想起了这一句,大家把思想都集中到这里,暂时忘记了痛苦,疲劳也暂时消除了,产生了巨大力量,最终爬上去了。

“六盘山上高峰,红旗漫卷西风”,“红旗”最初发表时是“旄(máo)头”,后来为宁夏自治区题词改成“红旗”。旄头”本是皇帝出行走在前面的仪仗队打的旗帜,用牦牛尾装饰的,后来演变指旗帜。按理“旄头”是生偏难,他为什么用呢?过六盘山的时候,毛主席可能走在中间,他看见前面的红旗插在山顶,红旗鼓满了风,在山顶上呼啦啦飘,他鼓励大家跟着红旗走,不要停留,不要掉队,所以当时用旄头更加合适,后来心情不同,主要从美学出发,改成鲜艳的红旗,所以那个时候用“旄头”是对的,后来改成“红旗”也是对的。

“今日长缨在手,何时缚住苍龙?”等我们到了陕北根据地,就掌握了主动权,再打回老家去。

望断南飞雁

Powered By sitemap